某用戶說:前幾天在大眾點評團購了一張餐飲券,去到店鋪之后卻發現已經人走樓空,就剩下一個門面了,打電話給客服投訴,他居然說之前就已經有用戶反映過該店鋪已經倒閉了,那為什么大眾點評不把這店鋪下架?客服一直強調這個是商戶的問題,他們已經有工作人員跟進,僅僅是退款,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聽完客服的話,當時真是覺得快爆炸了。事件過了一周,該團購還是能正常購買。
大眾點評與騰訊的熱烈擁抱之后又與騰訊戰略投資的嘀嘀打車緊緊的抱在了一起,在oto的商業模式下,似乎又有發展壯大的可能,可是在團購趨于平緩的現狀下,似乎目前又暴露出一些正規公司不該暴露的問題,餐飲行業的服務性質與互聯網的特性完美融合的時候,催生的文化縱使讓我們有所改變,但是也無法打消消費者眼中的質疑。有人總結了三個觀點1:點評錯過了11年的團購潮,按當時的資本、用戶、內容、BD能力,都能一枝獨秀。沒真正理解“團購”這個概念,失去了第一時間從O2O媒體廣告平臺切入交易環節變成消費平臺的機會。這是“不追逐and擁抱新想法”。2. 在豐富會員卡、優惠券甚至開始切入團購之后,交易環節點評補上了,但是錯過了第二個大好時機—進軍三四線城市。按點評自己的邏輯,小城市的商戶是不需要內容和營銷的(確實如此),依舊沒理解交易環節的概念。這是“用原有邏輯思考新模式”。3. 從點評創立到現在10多年了,生活服務對于體驗、交互、深度要求越來越高,差異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作為生活服務的鼻祖,先后錯過了OTA&GDS&TTS、機票車票、電影訂座、Wifi數據、租車打車、外賣配送等一系列生活服務的創新模式。這是“甘于平庸、停止創新”。
但是,不要忘了,點評依舊擁有流量,擁有內容,擁有強大的BD團隊,擁有發起攻擊的野心,擁有對創新的熱情。他們早就意識到并開始反思,而承認失敗,便是成功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就是與大公司的牽手,加速開放平臺的融合,最后是不是小而美的產品,在走向擴張的時候,都會邁上官僚化的道路?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或者減少這類的情況的發生?